• <label id="8uxjm"></label><th id="8uxjm"></th>

    <em id="8uxjm"></em><tbody id="8uxjm"></tbody>

    <ol id="8uxjm"></ol>

    1. <button id="8uxjm"></button>

      首頁—正文 分享
      海南:煙火非遺“+”出新味
      2023年10月26日 15:24 來源:海南日報
        ■ 本報記者 劉曉惠

        當傳唱百年的瓊劇寫進了流行歌曲,當春秋時期便享有盛名的黎錦編織進了現代人的裙擺,當椰雕技藝出現在精美的畫框上而成為爆款……在時光里蒙上了微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刻正觸手可及,煥發出全新的光彩。

        隨著文化和旅游部“在提高中保護”“非遺走進現代生活”“見人見物見生活”等重要理念的推動下,非遺在傳承與創新之間拉動了一個萬億級的服務市場——“非遺+旅游”“非遺+文創”“非遺+會展”“非遺+研學”……眾多“非遺+”的打開方式,讓非遺的氣象萬千成為眼前的精彩紛呈。海南非遺的活水流出場館、書籍、古跡,流進日常生活中、行為習慣里,人們擁有了更足的文化自信、定力和底氣。

      安放于?隍T樓老街的風情雕塑《老爸茶》。 程連仲 作

        非遺

        源于生活,融入煙火

        老街舊巷,喧沸茶堂,一方桌,一茶壺,三五好友漫話無盡春秋……長期以來,老爸茶是海南最常見的市井畫面,也承載著海南深厚的人文底蘊和城市記憶。

        前不久,海南老爸茶習俗這個極具本地特色的生活標簽,擬被推薦申報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這意味著,海南老爸茶習俗有望承載非遺的光環,將得到許多格外的珍惜、保護,還有更多的發展機遇。

        恒興發老爸茶店坐落于?谑姓駯|街,趁著悠然的光陰走進這家老街上的茶館,點上一杯紅茶,再來一個菠蘿包,整個下午都可以在這享受古樸閑適的海南煙火味。

        茶店老板陳勇,是?诒镜厝,從母親手上學到茶藝功夫,開了這家茶店。茶店在他手上經營了11年。如今,這家店已小有名氣,不僅成為本地人的休閑好去處,也是許多外地人來?诒厝サ拇蚩c。

        “我從小跟著母親在老爸茶館里長大,現在又以老爸茶生意為生,我對老爸茶這一海南習俗,可以說是感情深厚!标愑抡f,幾十年來,他見證了海南老爸茶的發展,老爸茶的種類從一開始只有茶和包點,到后來有上百種美味小食,茶客也從本地中老年人,擴展到外地游客、年輕人。

        得知老爸茶習俗擬被列入省級非遺名錄,陳勇很是高興。他說,隨著老爸茶市場化的發展,傳統的老爸茶正在受到沖擊。比如有的茶店為了追求利益,以半成品替代傳統手作點心,也有的是外行人開店,把海南老爸茶當作粵式茶點店經營,“這會讓很多不了解老爸茶文化的人,曲解了老爸茶的內涵。種種現象看來,海南老爸茶習俗的傳承很有必要,也迫在眉睫!

        年過六旬的陳伯是老爸茶店里的?,在他看來,海南老爸茶不僅是一種飲食方式,更是一種生活態度!艾F在年輕人的工作節奏太快了,但是這杯老爸茶里卻有著海南人民的慢生活。老爸茶如果能順利列入非遺名錄,希望不僅在硬性標準上傳承這一習俗,還要讓這杯茶背后所傳達的坦然、淡然、泰然的生活態度,感染更多人!

        細看海南非遺名錄名單,不只是老爸茶習俗,還有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美食、信俗、歌謠、技藝,如瓊劇、海南公仔戲、祭祀兄弟公出海儀式、陵水酸粉烹制技藝、?诤D戏叟胫萍妓嚒鼈儩饪s了一方水土、一座城市的生活習慣,又承載著濃厚的歷史氣息,它們都是入選了國家級、省級非遺名錄的寶貝。

        “非遺不都是一些比較‘偏冷’的事物!焙D鲜∶褡宀┪镳^館長羅文雄表示,我國非遺門類眾多,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源于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實踐,涵蓋生產生活方方面面,它們源于生活,又融入煙火,在活態傳承中有效保護、在有效保護前提下合理利用,非遺就能成為當代生活方式的有機組成部分。

      在東方市江邊鄉白查村,一間間船型屋隱藏在綠蔭之中。本報記者 陳元才 攝

        “非遺+”

        文旅融合無邊界

        椰林掩映,草木葳蕤,一座座灰棕色的船型屋散落在山坳里,一種原始、古樸的自然之美,讓人仿佛身處于世外桃源。

        這里是東方市江邊鄉白查村,坐落在玉龍山山脈盆地中,是山林深處與世隔絕的古村落,也是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民居的“活化石”。從“旅游熱力圖”上看,這里絕對算不上是熱門目的地,但是近年來“非遺+旅游”“非遺+研學”的熱風也吹到了這里。

        “盡管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早在2008年就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但很長時間里,找不到發展方向,白查村的旅游產業也沒有因此而興盛!睎|方市文化館館長陳榮川說,這幾年,當地在“非遺+”里覓到了發展的良機。

        白查村先是修建了旅游驛站,有民宿、有餐飲、有非遺文創;今年又和企業簽訂協議,共同打造非遺研學項目,吸引了大批學生,大家在參觀船型屋時,還能體驗搭建船型屋,切實體會非遺文化的傳承和起源。

        見證了這個古老村莊的變化,也參與了非遺煥新的過程,陳榮川很是自豪,他說,現在白查村每天有兩三百人參觀,節假日最高能超過千人。在剛過去的中秋國慶黃金周里,白查村共接待游客1.23萬人次。

        曾有業內專家說過,非遺源自人們日常的衣食住行,本身就是常用商品。非遺先天具有市場基因,歷史上,非遺的大眾化消費群體非常多,當下,則需要在現代消費環境下找到新的生存空間。

        從市場上看,旅游和文化本就是兩大交集的產業,文化的傳播需要旅游作為載體,旅游的發展需要文化做內涵支撐。因此,“非遺+”與旅游業具有天然的可融合性。

        今年7月,“2022全國文化遺產旅游百強案例”評選活動在浙江寧波舉行,三亞南山國際非遺中心文旅融合暨非遺融入景區創新案例入選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旅游案例”,成為海南唯一獲此殊榮的單位。

        如果說白查村的“非遺+旅游”是一種順勢而為的產業開發,那么三亞南山國際非遺中心的文旅融合案例,則更像是“無中生有”的場景營造。這兩種模式,對于“非遺+”的發展,都有不同程度的借鑒意義。

        三亞南山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前身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尼泊爾國家館,于2015年遷建到南山文化旅游區。2020年,南山文化旅游區把這一核心景點轉型設立為“三亞南山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

        原本的尼泊爾國家館以獨特的建筑風格和精美的藝術著稱,匯集了眾多國內外的非遺精品。海南省旅游景區協會會長、南山文化旅游公司總經理劉春立表示,“該館的原有基礎上設立了非遺中心,就是為了創新非遺與旅游融合方式,將在非遺技藝與生活之間搭起一座有力的橋梁,促進非遺的對外交流和展示!

        3年來,南山國際非遺中心舉辦了眾多國內外的非遺展覽,包括海南非遺展、“迷人的尼泊爾手工藝”特展、俄羅斯傳統文化展、唐卡藝術展、景泰藍藝術展、苗族非遺展、重慶大足石刻展等等,為市民游客打開了一扇世界非遺之窗。

        借助這一平臺,南山國際非遺中心還連續承辦了3屆三亞南山非遺節,邀請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機構、非遺傳承人、非遺項目參與,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文化效益和經濟效益。

        同時,中心還承辦海南歡樂節、舉辦跨年嘉年華等活動,通過藝術化、時尚化的場景營造,讓市民游客發現海南非遺之美。

      在三亞南山,小朋友們展示黎錦技藝。 本報記者 王程龍 攝

        “非遺+N”

        讓更多人參與到傳承發展中

        “非遺+”不僅可以是物理空間上的解鎖,也可以是人員之間的破壁。

        不久前,一場時尚新潮的黎錦走秀在海南師范大學上演。

        大力神圖騰沿著衣袖飛舞,甘工鳥圖案點綴了少女的手提包,經緯交織的黎錦被剪裁成時尚的服飾……這場黎錦秀展出了上百件又潮流又有趣的黎錦單品,而這背后,匯集了數十位來自全國各地的設計師的智慧。

        2009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設計創新不足、高層次設計人才稀缺、地域性文化元素開發力度不夠等問題,制約著黎錦產業的發展。

        2021年12月,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正式設立搭建運營黎錦設計師及設計服務平臺項目,選聘海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推進平臺建設,把設計環節融入“非遺+”的產業鏈。

        以搭建這一平臺為契機,海師大美術學院匯聚、整合了國內高校優秀教育資源、設計師資源,以及社會知名設計師資源,建立起黎錦企業、傳承人、工坊與黎錦設計師線上和線下聯系和溝通的渠道。

        “我們到北京服裝學院、清華大學、東華大學、浙江理工大學、江南大學等院校去洽談交流,簽約了50位設計師,設計研發了近250款黎錦服飾、箱包、絲巾等樣品,被多家企業采納生產!焙D蠋煼洞髮W美術學院院長張引介紹。

        黎錦設計師及設計服務平臺以“全國黎錦設計師”小程序為載體,在這里,設計師可以自由上傳展示個人作品,微信全體用戶都可以看到設計師發表的作品。企業可以聯系設計師,設計師也可以對接企業。

        在這一平臺上,設計師汪麗群參與了黎錦元素男女服裝高端定制系列、成衣時尚商務系列、成衣美式休閑系列、成衣時尚潮品系列、男女士包袋系列、男女士絲巾系列等產品的設計,并對接到了企業、傳承人與非遺工坊,最終她設計的作品獲得十余家企業的采納。

        汪麗群期待自己設計的作品能成為市場上爆款產品,“不僅讓更多人感受到非遺文化,同時也實現文化傳承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目前,該平臺已入駐省內36家黎錦企業、合作社與工作室,黎錦設計師通過服務平臺建立與企業溝通的渠道,指尖藝術正在變成“指尖經濟”,加強了對黎錦傳統藝術文化的保護,也帶動了更多企業增收致富。

        “非遺+”還可以有N種打開方式,如“非遺+特色街區”,每逢節慶,瓊劇、海南公仔戲、冼夫人信俗成了?隍T樓老街的文旅“必備菜”;“非遺+文創”,許多游客在離開海南時都會帶上椰雕的鑰匙扣、冰箱貼作紀念;“非遺+養生”,海南黎醫黎藥逐漸應用于特色康養旅游業態中……

        “海南非遺燦若星辰!敝沁z專家、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苑利如此評價,在他看來,非遺的保護傳承不僅要有非遺傳承人這樣的官方力量護住非遺的源頭活水,還要有企業、高校等社會力量,大膽開發“非遺+”,讓越來越多群眾參與到非遺傳承發展中,非遺方可歷久而彌新。

        海南擬增加19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民間文學

        儋州話文讀音吟誦

        蘇東坡傳說(儋州)

        傳統音樂

        儋州客家山歌

        傳統舞蹈

        黎族跳娘舞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

        坡陳五形樁

        傳統美術

        文昌灰塑

        傳統技藝

        傳統副食制作技藝

        傳統制茶技藝

        傳統菜品烹飪技藝

        苗族五色飯制作技藝

        黎族沉香靈芝膏制作技藝

        傳統醫藥

        黎族藤灸傳統醫藥技藝

        黎醫草線灸

        黎醫走蛇罐療法

        民俗

        海南老爸茶習俗

        二月二習俗

        黎族“袍隆扣”信俗

        海南苗族服飾

        關公信俗

        (蔡輯 制圖/許麗)

      編輯:王曉東